三伏天为什么要贴“三伏贴”?中医专家解读背后的养生原理
发布于:2025-07-15

7月20日将正式入伏! 

一年中“阳气最盛、湿气最重”的三伏天,既是酷暑难耐的时节,更是“冬病夏治”的黄金期和养生调理的关键期!

undefined

作为“冬病夏治”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,三伏贴以其简便、有效的特点广受认可。不过,使用中也有不少疑问:三伏贴是否人人适用?贴得越久越好?只能三伏天用吗?让我们跟随中医专家,揭开三伏贴的奥秘。



壹.起源:源远流长的“天灸”之法

undefined

三伏贴是中医特有的一种穴位贴敷疗法,选择最炎热的三伏天,将特定中药敷贴在穴位上,旨在补益阳气、驱散体内阴寒。


01.早期雏形

在医方专著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,使局部皮肤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,这是贴敷疗法的较早雏形。


02.夏季敷贴

南北朝《荆楚岁时记》记录了夏季敷贴治病的方法。


03.“天灸”概念

宋代《针灸资生经》提出“天灸”,即用药物(如旱莲草)外敷使皮肤发泡,达到类似艾灸的效果。


04.理论成熟

清代名医张璐在《张氏医通》中详细记载了用“白芥子散”贴敷背部穴位防治肺部疾病的方法,这成为现代三伏贴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。



贰.原理:天人合一,借盛阳祛沉寒


为什么一定要选在三伏天贴? 这源于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的核心思想。


01.阳气同步

《黄帝内经》指出,人体阴阳运行与自然界一致。夏季,尤其三伏天,自然界阳气达到鼎盛。


02.腠理开泄

此时人体阳气也最旺盛,气血趋向体表,腠理疏松,毛孔开放(如《素问》所言“夏气在皮肤”)。


03.“冬病”根源

许多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(如哮喘、老寒腿、反复感冒、虚寒腹痛、宫寒痛经等),多因体内阳气不足,阴寒之邪潜伏所致。


04.最佳祛寒时机

①借天阳: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,犹如“天时”助力。

②开“门户”:人体此时腠理开泄,为“引阳入体”创造了最佳条件。

③穴位引阳:背部为“阳中之阳”,督脉、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。选择肺俞、大椎、膏肓等特定穴位贴敷,如同打开了引入“天阳”的高效通道。

④药物协同:选用辛温芳香走窜(如白芥子、细辛、生姜等)和荡涤痰浊的药物,刺激穴位、开泄毛孔,帮助阳气深入体内,同时温通经络、驱散寒湿痰浊。


05.“益火消阴”

《内经》有云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。通过引入旺盛的阳气,温煦脏腑,驱逐体内潜伏的阴寒之邪。

夏季储备充足阳气,冬季就能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有效防治冬季易发的寒性疾病。

undefined

三伏贴作用原理:趁人体最“开放”、自然阳气最旺时,通过药物+穴位的双重作用,高效引入“天阳”,温补体内虚阳,强力驱散深伏的寒邪!


叁.用法:科学贴敷,细节是关键


三伏贴可以益气扶阳、祛阴除寒、化瘀止痛、疏通经络,治疗范围涉及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,内科如冷哮病、风寒咳嗽、虚寒腹痛;外科如痛痹、着痹;妇科如宫寒痛经;儿科如小儿哮喘、小儿腹泻等。


1.贴敷时间有讲究

传统最佳:每年农历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第一天(尤其“庚日”,因庚属金与肺相应)。

灵活选择:整个三伏期间均可贴敷,每伏贴1-3次,间隔7~10天。一天中午时(上午11点-下午1点)阳气最旺,效果更佳。


2.重要注意事项


贴敷时间:并非越长越好

成人:一般 2-6小时。

儿童:0.5-2小时,需密切观察皮肤反应。

核心原则:以皮肤耐受为度!若感觉灼热、刺痛、奇痒难忍,立即取下。


适用人群:非人人皆宜

禁用/慎用: 皮肤溃破、过敏者;疾病急性发作期(如高烧、咳喘剧烈);孕妇;严重心肺疾病、糖尿病、血液病患者(需严格遵医嘱);体质燥热、阴虚火旺者(常表现为怕热、口干舌燥、便秘等)。

undefined

操作与护理

贴前: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。

贴中: 轻微痒、热、刺痛属正常。若出现明显红肿、水疱,应取下并用清水轻柔洗净,严禁抓挠、用力擦洗!大水疱需就医处理,待恢复后再洗澡。

贴后: 清理干净残留药物。注意清淡饮食,忌食生冷、辛辣刺激、海鲜及发物(如牛羊肉、蘑菇等),以免影响疗效。


清代医家顾松园在《顾松园医镜》中精辟论述:“天之大宝,只此一丸红日;人之大宝,只此一息真阳。” 

三伏贴虽小,却是巧妙连通“天阳”与“人阳”的桥梁。它顺应天时,借助自然界最旺盛的阳气,温补人体真阳,消散体内沉寒痼冷,生动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和“冬病夏治”的深邃智慧,也是“天人合一”养生之道的具体实践。


内容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

作者:甘肃中医药大学 卢嘉敏 罗浩铭 梁永林

24小时服务电话:18037487226

Copyright ©2021 俏福圣药业

豫ICP备2021032864号-1

  • 首页
  • 联系电话
  • 返回顶部